9月5日下午,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筹)】2025年蓝十字大讲堂第五期顺利开讲。本期讲堂聚焦休克诊疗及疑难病例讨论,由9F重症医学科张泽明主任与6B神经外二科曹雨枫医生联袂主讲。周克祥副院长出席,全院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及医护骨干上百人在线上线下积极参与。医务科科长朱细海主持活动。
休克(Shock)是机体由于创伤、感染、低血容量、心源性和过敏等各种严重致病因素,引起有效血量不足导致的以急性循环障碍,组织和脏器灌注不足,组织与细胞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和器官功能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是重症医学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临床综合征之一,其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高,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领域有40年临床诊疗经验的张泽明主任详细讲解了休克的分类、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他结合国内外最新的指南和专家共识,重点介绍了休克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点。
▲ 张泽明主任正在讲课
他指出,休克的诊断依赖临床、血流动力学及生物化学指标,早期识别和病因诊断是改善预后的关键,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及动态监测综合判断。对于诊断休克的具体指标和标准,张泽明主任一一进行了讲解。
张泽明主任结合其丰富的临床经验,重点阐述了休克治疗的基本原则:1、减少进一步的细胞损伤;2、维持最佳的组织灌注;3、纠正缺氧。要实现这个原则,提高氧输送是首先要完成的基本措施。
他分别就低血容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临床常见休克类型的急救、早期治疗、病因治疗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针对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为与会同仁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随后,来自6B神经外二科的年轻骨干曹雨枫医生以一例脓毒性休克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切入,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
▲ 曹雨枫医生正在讲课
曹雨枫医生从病史汇报到诊疗过程分析,再到病理诊断,通过多角度剖析层层递进,全方位解读了诊疗思路。针对该疑难病例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挑战,他凝萃为“抗感染治疗的决策”、“如何从目标性治疗过渡到个体化治疗”两大方面,引用影像学分析、国内外最新诊断治疗指南等,将该病例分阶段治疗的思路和成效全方位展现。
曹雨枫医生指出,对于脓毒性休克,早期的液体复苏及抗感染治疗要及时。临床抗生素选择方面遇到的挑战正变得越来越大,如何快速制定简洁有效的方案,经验→目标→个体化治疗是临床医生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 现场互动交流
两个小时的讲座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两位讲者准备充分,课件精良,奉献了高质量的学术盛宴。与会专家和医务人员热情饱满,认真聆听,并踊跃就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讲师进行互动交流,提出各自的见解,共同探索解决方案。
蓝十字大讲堂举办至今,已有越来越多的青年骨干医生出现在讲台上,医务科朱细海科长对此颇有感触。他表示,青年医生的成长离不开积累与学习,积极参与医院搭建的学术研讨平台便是很好的切入点。他希望未来有更多年轻医生能勇敢地站上讲台,分享经验,展示才华。
▲ 周克祥副院长讲话
周克祥副院长对本次大讲堂的组织开展予以充分肯定。他在总结点评时表示,张泽明主任在会前作了十分充分的准备,他的课件原本有多达80页内容,碍于大讲堂时间有限,最终只呈现了36页。有兴趣的同仁可以在会后与张主任沟通,作进一步交流学习。曹雨枫医生作为年轻的临床医师,不仅能抓住重点讲深讲透,还勤于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和见解,体现了扎实的基础功底。
他特别寄语蓝十字广大青年医生,在传承前辈高尚医德、精湛医术和严谨作风的同时,要勇于创新,不断提升学术科研水平。医院举办的学科交流活动是青年医生难得的学习成长机会,从听者到讲者的转变,更是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的重要路径。“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广大青年医生敢于分享临床成果,碰撞科研灵感,拓展诊疗思路,为医院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蓝十字大讲堂”是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深入推进“323学科建设计划(3.0版)”的重要举措。活动开展至今,已成为医院促进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搭建起拓宽思路、开阔视野、协同发展、汲取经验的桥梁纽带,为医院临床诊疗创新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有力助推医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上一篇:共享学术新知 精进诊疗能力 | 2025年“蓝十字大讲堂”第四期顺利开讲 下一篇:没有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花生、话梅乃至硬币、笔套,都可能不慎进入气...【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