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筹)】2025年蓝十字大讲堂第六期顺利开讲。本期讲堂“贴近临床、聚焦实战”,由超声科主任李玉龙、3B肿瘤科医生黄运星联袂主讲,展现了技术创新与临床智慧的交融。副院长潘耀良出席并主持,全院各临床科室主任及医护骨干1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积极参与学习。
▲ 超声科李玉龙主任主讲《超声引导经鼻胃肠管置管术》
超声科主任李玉龙带来本期大讲堂第一讲。他以《超声引导经鼻胃肠管置管术》为主题,系统介绍了该技术的适用范围、原理、操作规范与临床应用,并结合临床实际案例阐述了其优势与实施路径。
医院重症脑血管病、复杂脑部肿瘤切除、创伤性颅脑损伤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病情通常错综复杂且极为严峻,众多患者面临吞咽障碍、胃肠道功能紊乱等挑战,一根纤细的胃肠管往往是该患者群体获取营养支持的“生命通道”。然而,传统置管方式依赖导管自然蠕动到达目标位置,如同在“迷雾中航行”,不仅耗时费力,还可能出现导管盘曲、误入气管等并发症。
技术的进步直接转化为患者的获益。今年以来,超声引导经鼻胃肠管置管术的应用改变了这一局面。超声引导经鼻胃肠管置管术是近年来的新技术,通过实时动态影像精准定位幽门及导管路径,让置管过程从“经验盲插”变为“可视化精准操作”,为医院众多患者开启了安全、高效的营养支持新路径。
目前,该技术为医院重点推广项目,未来计划应用于更多临床需求患者。
▲ 3B肿瘤科黄运星医生主讲《气管切开及术后并发症处理》
紧接着,3B肿瘤科医生黄运星分享了《气管切开及术后并发症处理》。气管切开术是呼吸道阻塞、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患者等急危重症患者关键时刻的“生命通气口”。规范合理的气管切开术前术后管理,将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及早期拔除气管切开套管等,可以极大地促进患者康复。
黄运星医生结合临床经验,从气管切开的定义与原理、常见适应症、手术方法分类、术后早期与晚期并发症及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专业系统的讲解,着重强调了早期并发症如出血、感染、皮下气肿、气胸、脱管及晚期并发症如气管狭窄、气管食管瘘、拔管后切口“经久不愈合”、喉返神经损伤、气管软化、塌陷及心理障碍等的预防与处理策略技巧。
▲ 与会人员热情投入,踊跃发言交流
两位讲者的演讲内容翔实,紧贴临床实战,既有理论的深度,又充满了实践的温度。与会医务人员热情投入,认真聆听,并踊跃就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讲师展开探讨。现场学习氛围浓厚,大家纷纷表示解决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困惑,对胃肠管置管及气管切开术的理解与掌握有了质的飞跃,受益匪浅。
▲ 潘耀良副院长总结发言
潘耀良副院长作总结发言,感谢两位讲者的倾情分享与无私奉献,为与会医务人员带来满满的实战干货。同时,他还对本期大讲堂的圆满成功给予肯定,科主任踊跃带头,年轻骨干医生积极投身参与,学习交流氛围日渐浓厚,探索热情持续高涨。潘副院长表示,希望全体医务人员将所学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带回岗位,造福患者。
蓝十字大讲堂是医院精心打造的一个教学品牌活动,自2018年设立至今,具有学科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在专业筑基、科研赋能、教学相长、人文润心、服务升级等理念的推动下,为全院职工搭建起了一座“知识互通、经验共享、学术提升”的重要桥梁。下一步,大讲堂将继续坚持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核心”,创新探索多元化的宣讲模式及教学与学术内容研讨,更好成为全院职工拓宽学术视野的窗口、激发研究灵感的沃土,以及联结行业资源、推动学科协同发展的平台,为医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赋能!
上一篇:凝萃临床经验 助推学科发展 ︱ 2025年蓝十字大讲堂第五期顺利开讲 下一篇:没有了本期讲堂“贴近临床、聚焦实战”,由超声科主任李玉龙、3B肿瘤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