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对外交流 >

聚焦前沿 共话免疫 | 2025年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疾病研讨会在蓝十字成功召开

日期:2025-10-13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进入脑科疾病答疑区

医院公告 我院为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 如以下文章有不明之处 可以点击客服服务,一对一为您解答!

  金秋送爽,学术争鸣。9月30日下午,由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承办的“2025年神经免疫疾病研讨会”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筹)】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沪上神经免疫领域的众多临床与科研专家学者,围绕多发性硬化、自身免疫性脑炎、重症肌无力等热点与难点问题,展开了一场高水平、深层次的学术对话,共同擘画神经免疫学科发展的新蓝图。

▲ 2025年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免疫疾病研讨会成功举行

  开幕:高瞻远瞩,开启学术盛宴

▲ 张静波主任主持会议

  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大会主席、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张静波主持开幕式,她对各位领导、专家的莅临表示诚挚的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本次会议的筹备背景与崇高宗旨。

▲ 项耀钧院长致欢迎辞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项耀钧院长首先代表承办方致欢迎辞。项院长指出,神经内科作为医院的核心支柱学科,其发展水平直接关乎医院的整体实力与服务能级。他特别强调,神经免疫性疾病作为一组疑难且可治性强的疾病,是未来神经学科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随着社会进步与诊断技术的提升,神经免疫性疾病正日益凸显其重要性。本次研讨会恰逢其时,旨在汇聚智慧,共同提升临床诊疗的精准性与前沿技术的应用能力。”项院长对协会的信任及各兄弟单位的支持表示感谢,并预祝大会成为一场启迪思维、推动实践的学术盛会。

▲ 管阳太教授致辞

  随后,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协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仁济医院浦南分院管阳太教授代表学会致辞。管主委从战略高度剖析了神经免疫领域的巨大潜力。他指出,在脑血管病诊疗技术趋于平台期的当下,神经免疫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成为发展最为迅猛的“黄金赛道”。这背后,是诊断技术的日新月异与治疗药物的推陈出新,尤其是许多高效靶向药物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管主委结合其团队在仁济医院成功开展大规模双重血浆置换等先进技术的实践经验,生动阐述了以核心技术驱动亚专业发展的成功模式。他特别肯定了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在此次会议组织中的出色工作,并寄语社会医疗机构能在神经免疫领域形成特色,发出更强音,共同构成上海市神经病学事业多元化、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一极。

  学术报告环节:前沿解读与疑难探案

  在紧锣密鼓的学术报告环节,多位专家带来了内容翔实、见解独到的专题分享,将会议不断推向高潮。

专题一:多发性硬化(MS)诊断标准的演进与治疗新策略

▲ 管阳太教授作学术报告

  管阳太教授以《多发性硬化诊断标准更新及指南解读》为题,带来了会议的首场重磅报告。他系统回顾了从2017年McDonald标准到2024年最新版的演进逻辑与核心更新。管教授指出,新标准的核心目标在于“更早、更易、更准” 地诊断MS。他详细解读了五大关键更新:一是将“放射孤立综合征”(RIS)在满足特定条件(如空间多发且寡克隆带阳性,或存在≥6个中央静脉征)下可直接诊断为MS,实现了诊断关口的前移;二是新增“视神经”作为空间多发的第五个解剖部位,更符合MS的临床实际;三是显著淡化了“时间多发”的绝对必要性,更加侧重于空间多发的证据;四是认可“Kappa游离轻链(KFLC)”可作为与“寡克隆带”同等效力的脑脊液生物标志物;五是将“中央静脉征”(CVS)和“云雾状病灶”(PRLs)这两种特殊影像学表现纳入诊断体系,分别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管教授不仅梳理了理论,更结合清晰的诊断流程图,为在场同道提供了极具操作性的临床路径。在治疗方面,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 “早期高效治疗”(EHT) 的理念,援引多项大型长期队列研究数据,证实早期使用高效疾病修正治疗(DMT)药物能显著降低患者的长期残疾累积风险。他以奥瑞利珠单抗为例,阐述了B细胞耗竭疗法在实现疾病活动完全抑制方面的卓越价值,并强调神经免疫疾病的治疗应是“急性期强力控炎”与“缓解期高效防复发”的无缝衔接,最终迈向“治愈”的终极目标。

专题二:被低估的临床难题——副感染性脑病的再认识

▲ 张静波主任作学术报告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张静波主任带来的《被低估的——副感染性脑病》报告,以其团队收治的三例极具代表性的疑难病例为引,深度剖析了这一临床认识尚浅的疾病领域。张主任指出,在后疫情时代,以新冠为代表的感染所触发的神经系统并发症日益常见,副感染性脑病作为“第三种脑炎”(非直接病原体感染,非典型自身免疫性脑炎),其诊断极具挑战。

  她分享的病例包括从反应迟钝迅速进展为痴呆、卧床的急性坏死性脑病样表现者,到对常规激素、丙球治疗反应不佳的急性脊髓炎患者,以及反复发作的病毒相关性脑病患。这些病例的共同特点是:存在前驱感染、脑脊液细胞数可不高、常规自身免疫抗体阴性,但脑脊液细胞因子(如白介素-6、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α)呈现特征性显著升高。张主任团队创造性地的采用了细胞因子导向的个体化免疫治疗,在激素、丙球甚至血浆吸附效果不佳时,及时启用托珠单抗(抗IL-6受体拮抗剂),最终使患者获得近乎痊愈的疗效。

  张主任进一步结合协和医院关鸿志教授的最新述评,系统介绍了副感染性脑病的11种临床分型,从轻症的可逆性胼胝体压部病变(RESLES)到凶险的急性坏死性脑病(ANE),拓宽了大家的诊断视野。她总结道,对于病因不明的脑病/脑炎/脊髓炎,在排他性诊断基础上,动态监测脑脊液细胞因子至关重要,这为难治性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突破口。

专题三:精彩病例荟萃,展现临床诊疗深度

  随后的病例讨论环节同样精彩纷呈,充分展现了上海医疗机构在神经免疫疑难病诊治上的深厚积累:

▲ 郝金余副主任医师进行案例分享

  上海仁济医院宝山分院郝金余副主任医师分享了一例以“头痛、下肢无力”为首发症状的“抗GQ1b抗体介导的脑炎”。该病例突破了既往以眼肌麻痹、共济失调为核心的“Fisher综合征”经典表现,揭示了抗GQ1b抗体综合征的疾病谱系远比想象中宽广,对早期识别和及时激素冲击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 张廷芳医师进行案例分享

  上海冬雷脑科医院张廷芳医师汇报了一例“重症脊髓病变”的曲折诊疗历程。患者由EB病毒感染激发,最终确诊为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星形细胞病,尽管经过积极抗病毒及一线免疫治疗,症状仍无改善。在明确抗体持续阳性后,团队果断启用艾加莫德,最终使患者下肢肌力及影像学病灶得到显著改善,为难治性GFAP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孔晓东副主任进行案例分享

  上海新起点康复医院孔晓东副主任汇报了一例历时七年、辗转多院的疑难病例,该病例最终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样肉芽肿”,其诊疗过程凸显了神经免疫疾病诊断的复杂性。此病例深刻说明,对于表现不典型、多系统受累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病变,组织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

▲ 王侃医师进行案例分享

  上海仁济医院王侃医师,深入解析了“MG-PNHS的临床特点与诊疗经验”。他通过一例合并B2型胸腺瘤与早期肺腺癌的“重症肌无力合并周围神经过度兴奋综合征”的复杂病例,系统阐述了这种副肿瘤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肌无力、肌颤、痛性痉挛、多汗等)及多重抗体阳性(AChR、CASPR2、LGI1等)的免疫特征。王侃医师详细介绍了其团队采用的“血浆置换快速减负-艾加莫德持续清除-泰它西普长期调控” 的多模式、序贯性免疫治疗策略,展现了针对难治性自身免疫病的前沿治疗理念。

▲ 学术讨论

  每个病例报告后,与会专家如管阳太教授、黄树其博士、李振东主任、张静波主任、朱德生副主任、郝云华副主任等均进行了犀利而深入的点评,就鉴别诊断、治疗时机与策略选择、最新生物制剂的应用前景等展开了热烈讨论,真正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反思理论的学术闭环。

  闭幕与展望:承前启后,共谱新篇

  会议最后,张静波主任作大会总结。她表示,本次研讨会内容前沿、组织有序、交流深入,成功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从诊断标准的权威解读到治疗策略的精准探索,从中枢到周围神经与肌肉,从传统疗法到靶向生物制剂,会议内容兼具广度与深度,有效促进了新知识、新理念的传播与碰撞。她坚信,此次会议必将对提升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神经免疫疾病的规范化、精准化诊疗水平产生深远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 本次研讨会圆满落幕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推动学科发展的有力实践。它标志着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等医疗机构正持续深化在神经免疫领域的专业耕耘,携手全市同道,共同为促进中国神经免疫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上一篇:交流互鉴 共促发展 │ 上海蓝生德佑医院谭峰院长一行来院参观交流 下一篇:没有了
医院简介专家教授科室介绍医院荣誉医学百科就医指南上海蓝生脑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