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杭州一“35岁程序员长期熬夜脑干出血”引发关注,#程序员凌晨睡7点起脑干出血昏迷15天#话题随之登上热搜。
据光明网、潇湘晨报、都市快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该位程序员今年35岁,因长期熬夜,脑干出血5毫升,昏迷15天,ICU躺了28天。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就职于创业公司,每天需要早上7点起,凌晨1、2点睡。
新闻中的当事人吴先生2024年8月突发脑干出血,病发后在外院治疗,病情稳定后,于2024年9月19日来到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经对症抗感染、改善循环等药物治疗,以及系统的康复训练后,吴先生四肢无力、麻木、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于2024年11月28日出院。出院后,嘱患者继续按指导规律服药,积极进行康复训练。近日,吴先生在社交平台发了一篇长文讲述发病经过以及现状,表示目前“已恢复了大约70%”,还在持续康复中......
吴先生的不幸遭遇,给“熬夜党”再次敲响了健康警钟。
近年来,脑干出血已呈年轻化!这是什么原因呢?
什么是脑干出血?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5A脑血管病三科李振并主任介绍,脑干出血在年轻人群体中高发,脑干出血不再是“老年病”,20岁至40岁的年轻人发病率逐年上升。脑干,是人体生命中枢。“脑干出血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严重的亚型,致残、致死率极高。”当脑干出血量5毫升以上,死亡率可达90%以上,可谓“九死一生”。即便得到救治、幸运保住性命,瘫痪、失语等功能障碍后遗症也可能伴随终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脑干出血发生的原因
① 高血压年轻化:长期熬夜、高压力、高盐高脂饮食导致血压失控;
② 不良生活习惯:熬夜加班、通宵游戏(长期睡眠不足引发血管痉挛);
③ 先天血管畸形:如动脉瘤、海绵状血管瘤等;
④ 酗酒、吸烟(直接损伤血管内皮)。
如何预防脑干出血?
① 定期测血压:尤其长期熬夜者;
② 饮食健康:控盐、控糖、少外卖,减少血管负担;
③ 拒绝熬夜:长期熬夜加班、凌晨的手机游戏等,远不如健康珍贵;
④ 远离烟酒:酒精和尼古丁是血管的“隐形杀手”。
种种迹象表明,脑干出血与长期熬夜脱离不了关系。长期熬夜,身体可能出现这些变化!
李振并主任表示,睡眠是人体基本的生理需求。睡不够、睡眠质量差都会对健康产生多种危害。全国爱卫办发布的《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指出,长期睡眠不良会导致反应迟钝,学习工作效率下降,还会诱发焦虑、抑郁等问题,增加感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体现在:
● 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熬夜、睡眠不足使大脑没有得到很好的休眠,导致大脑受损、注意力不集中、精神不济、甚至出现头疼、头晕等症状,甚至可直接增加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有研究发现,长期睡眠不足还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的风险。
● 导致免疫力下降
人体免疫是抵抗疾病的关键要素,经常熬夜会导致人体的免疫系统受损,抵抗能力下降,诱发疾病的概率大大提高。
● 破坏正常身体代谢
睡眠不足可导致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减少,严重影响健康生长发育。同时,熬夜会破坏正常的新陈代谢,引起体重增加和肥胖。
● 引起皮肤问题
睡眠不足引起皮肤毛细管循环受阻,从而导致内分泌代谢失常,造成皮肤水分严重流失,出现黑眼圈、皱纹、暗沉等皮肤明显衰老等问题的发生。
● 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严重缺乏睡眠的情况下,会导致人的情绪出现问题,容易变得烦躁、焦虑,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
如何获得对睡眠的“掌控感”?来看专业建议
全国爱卫办《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指出,不同年龄段人群所需睡眠时长不同,且因人而异:
一) 适宜的睡眠时长是健康睡眠的基础。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睡眠时长的需求不同,且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说,0~3月龄婴儿每天需要13~18小时,4~11月龄婴儿12~16小时,1~2岁幼儿11~14小时,学龄前儿童10~13小时,中小学生8~10小时,成年人7~8小时,老年人6~7小时。
二) 良好的睡眠质量是健康睡眠的关键。良好睡眠质量通常表现为:入睡时间在30分钟以内;夜间醒来的次数不超过3次,且醒来后能在20分钟内再次入睡;醒来后感到精神饱满、心情愉悦、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
三) 规律的睡眠时间是健康睡眠的保障。提倡顺应四时,起居有常。保持规律的入睡和起床时间,维持稳定的生物节律,成年人推荐晚上10—11时入睡,早晨6—7时起床。老年人推荐晚上10—11时入睡,早晨5—6时起床。
《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同时指出,熬夜,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晚饭过饱过晚,睡前吸烟、饮酒、喝茶或咖啡,睡前长时间剧烈运动等,都会对睡眠产生不良影响。
职业人群常常面临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不规律作息等问题,应妥善管理自己的工作时间,尽量避免熬夜,防止过度疲劳。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避免久坐。避免睡前吸烟、饮酒、喝茶或咖啡,晚餐不宜过饱过晚,睡前尽量不要刷手机。学会缓解工作压力,保持心态平和,必要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
睡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宜的睡眠环境来支持。想要“睡好觉”,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养成规律的睡眠时间,保持适度的体育锻炼,避免久坐,适度晒太阳。
2、卧室环境应安静舒适,根据个人的习惯保持适宜的光线强度,室内温度在20℃~24℃、空气湿度在40%~60%为宜,经常开窗通风。
3、床垫宜相对坚实,不要过度松软塌陷,枕头高矮适中,被褥清洁干燥。
4、运用正念、放松训练、认知调整等心理疏导技巧,睡前洗澡泡脚等,都有助于睡眠。
经常出现失眠、白天打瞌睡、睡眠呼吸障碍、睡眠不规律、睡眠时异常动作等表现,提示可能患有睡眠障碍,应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部分参考文献: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睡眠健康核心信息及释义》、山东疾控等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一篇:知名歌手台上高歌致脑出血不幸离世!这类人唱歌千万要小心 下一篇:没有了值此“五一”劳动节之际,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向所有辛勤奉献的劳...【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