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旨在提高公众对中风这一严重健康问题的认识,促进中风的预防和早期干预。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筹)】学术副院长兼4F脑血管病科主任席刚明教授表示,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引起出血(脑出血)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引起缺血(脑梗死)致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经济负担重的“五高”特点。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后果严重。《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有患者达1242万,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幸存者中,约75%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还有40%患者重度残疾。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积极预防是远离脑卒中的关键。席刚明教授介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多种,其中一部分为不可干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因素等。还有一部分为可干预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此前在全国200个地区连续10余年组织开展40岁以上人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和干预工作,并推行了简单易行的脑卒中“8+2”危险评分。
其中,“8”是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心房颤动、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脑卒中家族史8项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2”是指发生过脑卒中或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并将危险人群划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个类别。
通过定期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可以降低疾病风险。
脑卒中如何预防?
根据《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包括脑卒中(中风)在内的脑血管病预防重在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系发病前预防,旨在早期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避免或推迟首次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二级预防指预防卒中复发,除危险因素控制外,还包括病因诊断评估、针对病因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等。
日常生活中,对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早期积极干预很关键,具体措施如下:
1、高血压控制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首要任务。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包括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
▲ 高血压和不良生活方式是脑卒中危险因素
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对中危及以上者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单药治疗血压控制效果不理想,可联合使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
2、糖尿病管理
提倡脑卒中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必要时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或口服糖耐量试验检测。
糖尿病患者推荐血糖控制目标:糖化血红蛋白<7%,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避免发生低血糖和高血糖急症。
3、血脂异常干预
倡导脑卒中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脂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首要控制指标。
4、心房颤动筛查治疗
心房颤动可增加卒中风险。可采用多种手段(心电模式及非心电模式)加大心房颤动筛查力度,提高心房颤动检出率。评估心房颤动患者的卒中风险及抗凝治疗的出血风险,基于评估结果进行抗凝等治疗。
5、不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1)体重管理:通过平衡膳食、总量控制、科学运动、良好睡眠等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超重和肥胖发生,体质指数(BMI)应保持在18.5~23.9 kg/m²。超重和肥胖患者应制定合理减重目标,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kg,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
(2)戒烟限酒:吸烟者尽早戒烟,不吸烟者避免被动吸烟。饮酒者减少酒精摄入量或戒酒,不酗酒。
(3)合理膳食:膳食种类应多样化,能量和营养摄入应合理,增加全谷、杂豆、薯类、水果、新鲜蔬菜和奶制品等的摄入。限制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5g),增加富含钾的食物摄入。减少糖的摄入量,不喝、少喝含糖饮料。控制能量摄入,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4)适量运动:保持规律、充足的身体活动,减少连续静坐时间。有氧运动为主,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训练,辅以呼吸训练与柔韧性训练。适度量力,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大幅度增加运动强度、时间、频率或类型。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在开始体育锻炼或增加运动强度前,应进行运动风险评估,由专业人员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
(5)心理平衡: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和压力管理,保持心理健康。
牢记口诀 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
脑卒中可防可治。其症状主要包括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单侧肢体无力或不灵活、行走不稳、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异样,以下方法可以快速简便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
(1)中风1-2-0三步识别法:
“1”是指“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是指“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0”是指“聆听讲话是否清晰”。
(2)“BEFAST”快速识别:
“B”--Balance是指平衡,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Eyes是指眼睛,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Face是指面部、面部不对称,口角歪斜;
“A”--Arms是指手臂,手臂突然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一侧;
“S”--Speech是指语言,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Time是指时间,时间至关重要,如果有以上任何一个症状突然发生,则有可能是卒中。要立刻拨打急救电话,把握最佳治疗时机。
席刚明教授提醒,脑卒中的救治效果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急性脑卒中发生时,每耽误1分钟,大约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从这个角度来看,时间就是大脑、就是生命。
他特别强调,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患者发病后,4.5小时内采用静脉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部分患者可以得到明显的恢复。越早发现,越早治疗,效果也就越好。因此,一定要抢抓“4.5小时黄金治疗期”。
即便错过了黄金治疗期,发病后6小时内的脑梗死患者在接受相关影像评估后,若确实存在大血管闭塞,可接受血管内治疗。
脑卒中发生后,患者往往容易遗留有肢体活动障碍、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因此后续康复治疗至关重要。脑卒中后康复治疗的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3个月内,如果超过1年再进行康复治疗,各种神经功能恢复的效率将有所降低。所以,一旦脑卒中发生,务必及时到专业医院就医,早发现,早治疗,以提高患者预后。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一篇:健康科普 ︱ 佳节过后“胖三斤” 卒中风险需上心 下一篇:没有了5月26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关桂春疼痛诊治专家工作室”正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