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抗癌网红"小花"离世引关注 蓝十字神经外科专家周范民教授解析胶质瘤防治策略

日期:2025-05-09 来源: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 进入脑科疾病答疑区

医院公告 我院为上海市医保定点单位 如以下文章有不明之处 可以点击客服服务,一对一为您解答!

  《极目新闻》2025年5月2日报道:近日,抗癌网红博主“小花”的亲属在其账号上发布讣告,称小花已于2025年4月20日去世,终年20岁。2023年夏天,小花查出罹患胶质瘤,因此退学,并进行了开颅手术,之后多次在短视频账号更新自己的治疗进程。5月2日,有关注了小花很长时间的老粉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小花是个乐观开朗的女孩,为其遭遇感到难受。

  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蓝十字脑科医院(筹)】神经外科特需专家周范民教授介绍,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并且特别偏好青壮年,已成为威胁青壮年健康的"隐形杀手"。周范民教授表示,“如果胶质瘤能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当出现视力模糊、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尽快完善相应头部检查。如果是肿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通过做基因检测预测胶质瘤的发生几率。

▲ 周范民教授在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坐诊

  “大脑杀手”——脑胶质瘤

  胶质瘤起源于大脑和脊髓中的胶质细胞病变,是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的特点,被认为是神经外科领域治疗难度最高的肿瘤之一。脑胶质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40%,占恶性肿瘤的80%,被称之为“大脑杀手”。据统计,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由于脑胶质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特性,大部分胶质瘤难以大范围的彻底切除,残留的肿瘤细胞成为复发的根源,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

  周范民教授介绍,根据免疫组化和病理分型,将胶质瘤病理分为Ⅰ-Ⅳ级,级别越高恶性程度越高,生长、复发也越快。一般认为Ⅰ级为分化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较好,如星形细胞瘤;Ⅱ级具有一定的恶性倾向,如少突胶质细胞瘤;Ⅲ级和Ⅳ级为恶性胶质瘤,治疗效果较差,比如常见的胶质母细胞瘤。不同病理级别的生存率、生存时间会有很大差别。数据显示,高度恶性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5年总生存率不足10%;治疗后复发的患者,即使再次进行手术治疗,复发后生存期只有短短的5个月。

  胶质瘤“偏爱”年轻人

  为什么如今胶质瘤容易“盯上”青壮年呢?周范民教授指出,胶质瘤的发生与基因和环境有关。一些已知的遗传疾病,例如神经纤维瘤病(I型)以及结核性硬化疾病等容易发生脑胶质瘤。

  此外,一些环境的致癌因素也可能与胶质瘤的发生相关。有研究表明,电磁辐射,例如手机的使用,可能与胶质瘤的产生相关。某些病毒感染如巨噬细胞病毒感染可能和胶质瘤的发生有关。

  胶质瘤的发生和年龄有关,胶质瘤发病年龄大多在21~50岁间,以31~40岁为高峰,另外在10岁左右的儿童也较多见。各种类型的胶质瘤各自有其自己的好发年龄,比如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壮年,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大多发生在儿童。

  此外,胶质瘤的发病男性较多,这种情况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更明显,髓母细胞瘤也是男性较为多见。

▲ 胶质瘤容易“盯上”青壮年

  头疼、恶心、呕吐…警惕脑胶质瘤

  1、由肿瘤占位引起的高颅压症状。即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患者头疼、恶心、呕吐、眼底水肿等症状。其中,呕吐并不同于普通的吃东西导致的恶心、呕吐,而是一种喷射性呕吐。

  2、肿瘤侵犯不同的功能区,导致不同的功能障碍。发生在额叶的胶质瘤会表现为精神行为的改变,尤其是老年人的额叶胶质瘤,会出现反应迟钝、精神行为异常,甚至随地大小便等;颞叶主管人体的语言和听觉中枢,如果胶质瘤发生在此处,就可能出现感音性失语,就是别人说话,患者听不懂,答非所问;发生在枕叶的胶质瘤会导致患者出现视野缺损;还有一种胶质瘤发生在大脑运动功能区,如大脑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患者会出现感觉障碍或者运动障碍,也就是偏瘫或半身麻木等。

  3、绝大部分脑胶质瘤的患者都以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肿瘤发生的位置不同,癫痫发作的形式也不一样。

▲ 肿瘤占位会引起高颅压症状如:头疼、恶心、呕吐等

  胶质瘤治疗: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周范民教授表示,对神经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胶质瘤的手术切除原则是既要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缓解颅内压增高和占位效应,改善神经功能,又要尽可能保护脑重要的功能区。胶质瘤手术切除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病理诊断,为选择合适的后续治疗提供组织学依据;切除肿瘤消除占位,降低颅压;减轻肿瘤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但由于肿瘤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间无明显边界,除早期肿瘤小且位于适当部位者外,一般都主张综合治疗,通过手术全切或近全切为放疗和化疗等联合治疗创造条件,即术后配合以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可延缓复发及延长生存期。

  近日,在周范民教授指导下,6B神经外二科副主任卢云鹤博士团队顺利为一位曾经由周范民教授手术,16年后脑胶质瘤“复发”患者行手术治疗,一刀切除两个病灶,最终病理结果排除胶质瘤,让患者由惊变喜,转危为安。

▲ 卢云鹤博士团队在为患者手术

  胶质瘤高危人群可做基因检测

  胶质瘤大多缓慢发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一般为数周至数月,少数可达数年。恶性程度高的和后颅窝肿瘤病史较短,较良性的或位于静区的肿瘤病史较长。肿瘤若有出血或囊变,症状会突然加重,甚至有类似脑血管病的发病过程。

  周范民教授指出,如果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减退、说话不利索等不适,又找不到其他病因时,就应该做一个头部检查,如核磁共振、CT等,排除脑胶质瘤。同时,如果是肿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通过做基因检测预测胶质瘤的发生几率。

  最后,周范民教授提醒,恶性程度高的脑胶质瘤复发率高,经过手术全切肿瘤的患者还需保持术后1年内每2—3个月复查一次增强磁共振,术后2—3年内每半年复查一次,术后超过3年后每1年复查一次,而手术未全切肿瘤的患者复查的时间间隔则需不超过3个月。

  版权声明:部分图片源自摄图网,如有版权纠纷,请及时联系医院。一经查实,将立即删除。

上一篇:脑胶质瘤呈年轻化趋势,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留意! 下一篇:没有了
医院简介专家教授科室介绍医院荣誉医学百科就医指南上海蓝生脑科公司